English

参政参出个“示范区”

1999-02-15 来源:光明日报 陈海洋 蔡敏之 我有话说

凡是到过陕西杨陵的人都知道,在武功镇东门外,有一座“教稼台”。传说祖先后稷——中华民族第一位专管农业的官吏,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带领先民,率先实现了由渔猎游牧向农耕文明的转移。

为了改变中国落后的农业,1934年秋,在杨陵创办了我国西北第一所农业高等学府——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9年学校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解放后,学校由农业部接管,1985年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

陆帼一教授,当年就是抱着农业兴国的宏愿,考入西北农学院园艺系的,1947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从此半个多世纪,她与杨陵结下不解之缘。

陆帼一执教50余年,成绩斐然,完成了国家、部委和省里的大型科研课题5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发表英、日、俄科技译文112篇、科普文章30多篇,获得各级奖项8个。国务院向她颁发了政府特殊津贴。

陆帼一不仅是一位农业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1952年,她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到1990年初,她一直是陕西省政协委员。1990年3月,德高望众的陆帼一,被补选为陕西省出席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临行前,陆帼一参加了一系列座谈会,她把各个方面有关发展西北农大改善杨陵面貌的意见和建议整理出来,带进北京,面陈大会。

从这次会议开始,陆帼一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向人们介绍杨陵的历史和现状,成就和问题。她说:“杨陵是中国农业文化的发祥地,在这个3.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10个部(省)属农业教育科研单位,聚集了农、林、水64个学科的4000多名农业科技人才。建国以后,杨陵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农业科技人才60000多名,共取得农业科研成果5000多项。其中,有70多项获国家级奖励,科研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累计已超过2000亿元。”

1991年,陆帼一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建议国家科委在‘八五’期间延续杨陵农科基地建设”的议案。

1993年,陆帼一继续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人大上,宣传和介绍杨陵。他把杨陵由于交通、医疗、子女入学等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引发大量科技人才流失的问题在会上作了反映。不少代表受到震动。大家认为,农业科学家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这么差,我们做人民代表的,有责任为他们呼吁。

1995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召开前夕,陆帼一、陈漱阳、汪昭贤三位杨陵的全国人大代表决定把杨陵问题正式提到大会。于是,他们起草一份关于在杨陵成立一个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议案,提交大会审议。

1997年已经76岁的陆帼一在参加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前反复思索,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参加人大会议,要不要再提“杨陵问题”,最后她决定:“还是要提。”理由是:杨陵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不能半途而废;作为人大代表,应该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到底。经过陆帼一和杨陵其他人士的奔走呼号,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三次研究解决杨陵问题的专门会议,最终作出建立国家级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重大决定。至此,杨陵这项关系着中西部能否高速发展,关系着全国农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历时八年,终于一锤定音。

1997年7月29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正式宣布成立。按照示范区设制的宏伟蓝图,预计到2007年可以基本建成,示范区内的科学园区、产业园区、国际合作园区、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等七个功能区将全部起动。届时示范区将成为陕西和西北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陕西经济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

陆帼一(中)为第五届中国杨陵农博会开幕式剪彩。袁景智摄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把握“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